相关链接:
五 味
药物区分寒热温凉,以应对不同寒热属性的疾病
这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然而,单靠寒热温凉,还不足以来指导药物治疗千变万化的疾病。
下面我们继续介绍中药学理论的第二部分内容:五味。
五味,即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
古人根据药物的味道,对千百种药物进行了分类,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这里有一点需要提示:随着古代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对药物五味属性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药物的治疗作用。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在书本上见到药物的五味,已经不完全是原始的五种滋味了,更是对其药物功效的一种归纳形式。
五味各有其独特的性质和治疗价值。
总体来说,辛辣的药,擅长行走、发散。
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麻辣香锅或者麻辣烫,常常会见到一两位,一边疯狂地吃,一边不住地擦拭头上、身上涌出的汗水。
这就是辛味发散的一个典型例子。
苦味药擅长清泻
我们平时上火吃的牛黄解毒丸一类的药,一个比一个苦,就是明证。
甜味药擅长补益。
回忆下我们去看望大病之后身体虚弱的朋友,都会带去哪些礼物呢?
不论苹果橘子,还是糕点美食,几乎都是甜味的,因为甜味善于补益。
酸味药擅长收敛。
不小心吃到一枚酸酸的橘子,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通常是深深地吸一口气。实际上这就是酸味令气机收敛的一种表现。
咸味药擅长软坚。
冰块坚硬,得盐则化;便结坚满,得咸则泻。
在定位上,咸味药往往有入肾的特点。
有些药原本不咸,医生为了让它入肾中疗病,还可以通过盐炒的方法来实现,比如黄柏。
当我们利用五味来治疗各种病症时,必须将一点谨记在心:
凡物有偏,有偏则有用,有偏则有弊。
五味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上述的治疗作用以外,各自又都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可不知。
辛味能发散行走,但发散行走的同时就很容易带来对气血的损耗。
所以气血不足的人,如果需要用辛味药来发散,就需要酌情减量,以免对气血损耗太过而伤正。
苦味药能清热,但是清热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对胃气、阳气的损伤。
所以平素脾胃不好,阳气不足的人,如果必须清热,就需要慎用苦寒,可以部分地用甘寒药来代替。
甜味药可以补益,但是补益就很容易造成壅滞,平素体质肝郁气滞,或者湿热较盛的人,就必须注意。
酸味可以收敛,但如果外感病邪气还有停留时,用酸味就很容易把邪气留在体内,中医谓之“敛邪”。
咸味药可以软坚散结,但也最伤阴血,试想现在一个人口很渴,再让他喝上两口酱油,他的反应一定不会很情愿吧?
(一)辛味药
1. 辛散类(解表药) 麻黄、桂枝
麻黄、桂枝两味药作为辛散药的代表,可以说最合适不过。
《伤寒论》中一个重要的解表方剂——麻黄汤,其中最重要的两味药就是麻、桂。
两药配合在一起,可以发挥非常强大的解表作用。
2. 辛行类(行气血药) 香附、川芎
香附、川芎皆味辛善行气血。
香附更善理气,川芎更善活血,是妇科很常用的一对药。
李时珍赞香附“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川芎的应用范围相对更加广阔一些,《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
除了活血行气的功用,川芎还有一个功效尤其受人关注,就是治疗头痛。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头痛,或虚或实,或寒或热,川芎都可以发挥很好的止痛作用,所谓“头痛不离川芎”。
(二)酸味药
酸性收敛,治疗以耗散为特点的病症,最是恰当。
人体的耗散,常见于气、津液、血液、精液等。
举例来看,大量出汗会耗津液,崩漏不止会损血液,
梦遗频繁会漏精液,其他还有如遗尿、白带不止、长期腹泻等。
这里举两位典型酸味药,来看一看其收敛的作用。
1. 山茱萸
先看山茱萸。茱萸有二,一是山茱萸,一为吴茱萸;性味功用完全不同,不可记混。
山茱萸味酸,善收敛固涩。
其作用偏下,以治遗精、遗尿之类为其所长,又能补肝肾之阴。
所以,历史上最著名的补阴方六味地黄丸中,即重用山茱萸。
一方面通过补肝阴,继而辅助补肾阴;
一方面治疗肾虚不能固摄出现的耗散症状。
2. 五味子
相比山萸,五味子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在表能敛汗止自汗盗汗;
在上可敛心而平悸动,敛肺气而定咳喘;
在中可敛气生津而止口渴;在下敛精固脱,涩肠止泻。
这里着重讲一下五味子敛气阴的功效。
暑热邪气最典型的特征有二,一是耗气,一是伤阴。
所以中暑后,人常会出现两个症状,一是乏力,一是口渴,即是气阴被暑邪耗伤的表现。
气阴既伤,益气养阴即是正法。
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单纯靠补益气阴还不够,还需要用五味子来收敛气阴。
思其缘由,药物本身并非气,并非阴。
能补益气阴者,总不能离开人体自身的气阴做基础。
现在暑热令人体正气之气阴大耗,想要恢复正常的气阴水平,
一是保护现存气阴不再继续耗散,
二是保护新生之气阴不会继续耗散。
五味子酸敛气阴的功效,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方剂中有张名方生脉饮,可以与这里五味子的解说参照来读。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分享是为了传播养生知识,不会用于营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