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霍山县中医院官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养生保健 > 养生保健知识

中药性情之谜——四气五味(二)

发布时间:2020-07-14 22:58:14 编辑:朱宏 访问次数:4017 字体大小:

相关链接:

中药性情之谜——四气五味

微信图片_20200714225918.gif

微信图片_20200714225924.jpg

(三)热性药说

人有大寒,因用热药。

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

寒凝在脾,则需干姜温中以固守;寒聚于肾,必经肉桂温下以培元。

其寒气大盛于一身之内外,抑或阳气将脱之危重大症,非附子孰能力挽狂澜?

 

【助读】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凡人体出现阴寒内盛的征象,寒邪盘踞,坚守不去时,即需大热之药来辅助回阳驱寒。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温中焦者,干姜最佳;暖下焦者,肉桂尤良。如果遍身内外寒邪皆盛,或者阳气暴脱欲绝,就必须选用“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了。大热之药,总量并不很多。我们下面就以这三种最常用的热药为例,来体会热药之用。

1. 附子

微信图片_20200714225929.jpg

附子为热药之最,大寒稽留,阳气虚损,必选之药。善于行走,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能及。寒在外,关节痹痛难忍;寒在上,胸痹喘息心悸;寒在中,脘腹冷痛便溏;寒在下,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皆赖附子之大热来温阳散寒。附子如此刚猛的热性,不但表现出如此卓著的功效,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伤害性,也就是毒性,严重者可以危及人的生命。所以中医处方用附子,常常在右上角标注一个(先)字,表示此药需要先煎煮0.5~2个小时,以减少其毒性。不过随着今天中药材质量的大幅下降,以及火神派的兴起,让医生对附子的忌惮化解了很多。有些医生用附子,起手就是30、50g。病重药重本无可厚非,但对本文的读者,即中医爱好者朋友,这种虎狼之药,还是谨慎为宜。

2. 干姜

微信图片_20200714225932.jpg

 

生姜晒干后即为干姜。物虽同,性却异。生姜性温,可发散解表,民间有用姜糖水来治感冒的方法;还可温胃止呕,被誉为“呕家圣药”。干姜性热,最善入中焦,温补脾胃,散其寒邪,是温补中焦阳气的主将。干姜与附子相配,可以进一步加强附子的热性,用来挽救阳气将脱的患者

3. 肉桂

微信图片_20200714225936.jpg

肉桂就是我们日常炖肉时常会用到的桂皮,不过入药用的肉桂,成色更好些。与干姜相比,肉桂最擅长温补的部位在肾。有一种病有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上面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上面的火,原本该在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浮游于上,才出现了上面的火象。肉桂的作用,就在于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地将肉桂这一功效称为“引火归源”。

 

(四)温性药说

少火生气,温之谓也。温药于人,温和宜人。诸邪得祛,诸虚得补,能不赞之?

【助读】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宜过度攻伐。体现在用药上,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邪气,风湿寒热、气滞血瘀,除热邪外,中医驱散其他几类邪气的手段,多用温法。风邪得辛温而解,水湿痰饮得温则化,寒邪得温则散,气血得温则行。再看虚证,不但气虚阳虚多用温药来补,即便阴血的不足,也常以温药来治。寻思其理,补阴血之药多滋腻,若多用寒凉之性,恐不易行,难以为人所用,填补阴血。例如地黄,生用则性寒,用以清血分之热;若经酒炮制,反复蒸晒,则寒性大减,反成温性,用以补养阴血。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温药。

1. 防风

微信图片_20200714225939.jpg

顾名思义,防范风邪。防风最善行于肌表,辅助卫气,警惕外界风邪侵袭;譬若岗楼之哨兵。风为百病之长,凡有外邪入侵,总以风邪为先导。风邪既防,众邪无犯,平安得保。风邪未至,防风可防范之;风邪已至,防风可疏散之。实为治疗外风不可多得的妙药。

2. 陈皮

微信图片_20200714225942.jpg

陈皮即干燥的橘子皮。之所以名之曰陈,是因为陈皮入药,是以辛燥为用。但新近之品过于辛燥,对人体正气损伤太甚。经久后燥性减,不致伤人。痰湿与两个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是肺,一是脾。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推动无力,则水湿停聚为痰;痰湿随水谷精微上呈于肺,肺脏轻灵娇嫩,湿邪最易停留。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陈皮性温燥善行,入肺脾,治疗湿痰,尤为所长。

3. 熟地 

微信图片_20200714225945.jpg

地黄生用性本寒凉,经酒蒸日晒后成为熟地,寒性渐转为温。上好的熟地,肥大柔润,内外乌黑有光泽,质地沉重,最善下行填补肾精。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购买少量,轻轻揉捏,会发现熟地柔润的同时,稍有黏腻。作为填精养血的要药,厚重柔润是补益的关键所在;但滋腻的属性,也会给身体带来一些麻烦,尤其对于脾胃虚弱之人。谚曰“用地则碍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上述寒热温凉四气之外,中药里还有一类药物,其性中正,不寒不热,谓之平

平性药为数不少,临床也较为常用,但限于篇幅,不再展开来讲。此处仅以最常用的两味药为例,帮大家体会平性药的性情。

1. 山药

微信图片_20200714225948.jpg

有朋友问起,如何帮助脾胃虚弱的孩子调养身体,山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两年前曾诊治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身材矮小,头发枯黄,脾胃虚弱,食量小。当时以反复感冒求治。处方后,嘱其母,须常以山药煮粥给孩子吃。半年后再见该小孩,头发转成乌黑,精力十分充沛,感冒也很少发生了。山药能有此效,主要是因为其性平,善于平补脾肾之气阴。对于正处生长期的小儿,久服温药容易化热,久服凉药难免损阳。唯有用山药这样中正平和,不温不凉的药物长期服用来补益,才不会有寒热之弊,最合适不过。

2. 甘草

微信图片_20200714225952.jpg

甘草在今天医生处方中,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味药了。甘草的作用很多,但之所以大家都喜欢用甘草,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其性平味甘,善于调和诸药。怎么个“调和”法呢?如上一章所讲的寒热错杂证,治疗时自当寒热药并用。而药中有寒有热,相互之间就很容易发生纠缠掣肘,从而影响疗效的正常发挥。此时如果在方药中加入少许甘草,寒热药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就可以从此化解,协力祛疾,即所谓调和。除寒热的矛盾外,甘草还可以调节表里、补泻、上下等不同类型药物之间的矛盾,从而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此外还有一点,甘草,从名称可以看出,此药甘甜,入药后,可以祛除其他药物的一些难闻的气味,使汤药味道变得可口一些。

 


版权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分享是为了传播养生知识,不会用于营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