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霍山县中医院官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养生保健 > 养生保健知识

中药性情之谜——四气五味

发布时间:2020-06-13 23:42:02 编辑:朱宏 访问次数:6195 字体大小:

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宜过度攻伐。

体现在用药上,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邪气,风湿寒热、气滞血瘀,除热邪外,中医驱散其他几类邪气的手段,多用温法。

风邪得辛温而解,水湿痰饮得温则化,寒邪得温则散,气血得温则行。

 微信图片_20200613234933.jpg

自从神农尝百草,认识到草木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草木,就逐渐进入医生的视野,成为医生治疗疾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中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发挥治疗作用的呢?

大自然生长万物,往往不是公平的。

这不公,倒未必是谁高谁低,谁优谁劣。而是万物所禀受的阴阳之气,通常都是不同的。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

 微信图片_20200613234722.jpg

中医对草药的认识,主要是从“气”“味”两个方面展开的。

所谓气,是指寒热温凉的属性,称为“四气”。

所谓味,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称为“五味”

后世发展过程中,又在寒热温凉之外,补充了“平”性;在五味之外,补充了“淡”味

不过中医已经对“四气五味”的说法约定俗成,我们今天仍然用此来表示中药的基本性情。

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展开,为大家讲述百种药物的诸般性情。

 

♥ 四 气

凡世间万物,皆秉阴阳二气而生。

但具体到某一种事物,往往都是阴阳的一种成分偏盛,另一种偏衰。

阴偏盛者其性多凉,阴气隆盛者多寒;阳偏盛者其性多温,阳气隆盛者多热。

寒凉就可以用来治疗热病;温热就可以用来治疗寒病。

 

但事物有一利则有一弊。

大寒大热的药,固然可以治疗重证大证,如阳热盛极,非大黄石膏类大寒药不能除;阴寒盛极,非附子肉桂类大热药不能去。

但寒热之药,气重力猛,一则容易矫枉过正,二则一旦用错,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所以,中医临床实践中,除非遇到明显严重的寒热病证,一般较少选用大寒大热之药

 微信图片_20200613234729.jpg

中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用上中下三品的方式,对药物进行了划分。

上品多性情平和,无毒,在今天看来,多属药食两用,久服无损于人;

中品则性情偏颇较为明显,常服容易造成人体内阴阳的失衡;

下品则多为性质偏颇十分明显,或大寒大热,或毒性较大,只有去病之用,无有养身之功。

所以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下面我们逐个来看一下中药的寒热温凉这四种性质。


(一)寒性药说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膏粱厚味,火邪可积于六腑。凡此种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或以冰冷直折其火势,或以泻下抽薪于釜底,或以清透之力还热出肌表,皆寒药之功也。


【助读】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的身体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感染到火热之邪。火邪主要的来源有三:外感邪气,饮食积热,情志化火。而热邪一旦形成,从其部位来看,可在表,可在里;可在气,可在血;可在脏,可在腑。虽然热病总需寒药治,但随其部位不同,治法也相应的有所区别。在表则清透,在里则清泻;在气则清气,在血则凉血;在脏则清脏,在腑则通腑。下面我们以三味药为例,来体会一下寒性药的特点。


1. 大黄

微信图片_20200613234738.jpg

大黄素有“将军”之名,最善攻下,斩关夺门。凡热邪隆盛于体内,而腹中有大便不通者,必选大黄攻伐。试想腹中积热停滞,身上高热不退,神志躁扰不宁。遍身热象,皆由腹中积热所致;譬如一锅沸水,滚滚蒸腾,清凉求解,恰似扬汤止沸,唯有大黄,釜底抽薪,方可去除热病之根源。


2. 黄连

微信图片_20200613234741.jpg

黄连至苦至寒,是苦寒直折类药的代表,最善清脏腑热。所谓直折,譬如以冰水浇灌柴草之火,可令火势骤减。一般来讲,清脏腑热的药,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一种药擅长清某一种或几种脏腑热证。黄连最擅长的,一是清心火,二是清胃肠热。夏季炎热,人容易烦躁,是热扰心神之象;饮水时稍加一点黄连,心火得以清泻,即可神清气爽。感受暑邪,或饮食不洁,导致腹泻痢疾,泻下黄黏臭秽,或见脓血,后阴灼热疼痛,是湿热客于胃肠,可凭黄连之寒以清此热,为正治之法。


3. 石膏

微信图片_20200613234745.jpg

邪从外入,侵袭肌表,而导致高热不退。此时需要观察一点,就是我们在上一章辨证中讲到的,辨别表里的重要指征——恶寒。如果恶寒存在,说明病邪的位置尚在于表,需要用发散的药物来治疗。如果恶寒消失,甚至出现不恶寒、反恶热的表现,也就是说,患者从起初的怕冷喜多盖衣被,变成怕热喜掀开衣被时,即说明病位已经在里,需要用清热药来治疗。但这种情况下的清热,还与以上的两种情况不同。用大黄通腑,腑中本无积滞,下之徒伤正气;用黄连清泻,热邪未至脏腑,清之亦损真阳。此时唯有生石膏,能清能透,而不损脏腑正气,方是正解。

(二)凉性药说

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阴津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凡血有热,不宜寒凉太过,常用凉血。


【助读】如果热证本身不是很严重,或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用大寒的药来治疗,往往可以导致人体的正气受损,疾病难愈甚至加重,此时就需要选用性质仅次于寒的凉药来治疗。临床常见的凉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辛凉解表,以解在表风热之邪;甘凉清润,以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以下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凉药功效。
效。


1. 薄荷

微信图片_20200613234749.jpg

薄荷以其清香宜人的气味,经常被加工成各种饮品,在炎炎夏日为我们带来凉爽。薄荷这种清凉之气,也被医生用来治疗由于外感风热邪气所导致的疾患,用以疏风清热。风热之邪本性轻浮,所袭肌表亦属轻扬之地。凡欲解此处此邪,非轻清之品不得。若治以大寒,总难免卫阳被遏,毛孔闭合,而邪走无门。


2. 麦冬

微信图片_20200613234752.jpg

有小热伤及阴津,或是热病后期邪气渐去而阴液受损,最适宜除此小热,益此津亏者,非麦冬莫属。我们常说的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浅的一层,称为阴津,主要来濡养肺胃大肠等;阴津受损,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等。较深的一层,称为阴精,主要藏于肝肾,称为一身阴之根本;阴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多,心虚胆怯,耳聋耳鸣等。我们留意麦冬的形态质地,白白胖胖的像个蚕宝宝。其性情温和,轻浮在上,而又质稠明润,故最善疗小热阴津之不足。


3. 丹参

微信图片_20200613234755.jpg

丹参色赤入心,善于理血。与气相比,血有形,流动有一定的路径。如果用大寒药来清除血分之热,就非常容易造成血行的凝滞。譬如河流遇寒凝结成冰,再要破冰恢复水流,就是一个比较浩大繁重的工程了。所以除非遇到血中热象非常明显,出现各种出血的表现,如流鼻血、大量吐血、尿血等,中医一般不主张用大量寒药冰覆血液。而是代之以凉而能行的一类中药,比如丹参。丹参功能凉血、活血、养血,且性情平和,不燥不滞。古人盛赞“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第一方)。


 版权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分享是为了传播养生知识,不会用于营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