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我们的传统习俗都有吃粽子的习惯,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其性味甘温,有健脾暖胃、补中益气的功效。《本草纲目》中称糯米能“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芒种过后,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端午吃糯米粽子正好能够改善这一问题,而且粽子馅有红枣、花生、蛋黄、五花肉等各种口味,不仅营养丰富还让人食欲大增。
作为外包装,粽叶具备无污染和“一次性”的特点,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包装。常用来包粽子的叶子有芦苇叶、荷叶及竹叶等,这些天然的叶子含有丰富的叶绿素、氨基酸、维生素A、C和钾等多种营养。用它们包裹食品,一起经过高温蒸煮后,不仅为食物增添一种清香,其中的营养物质也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
虽然粽子天然健康、营养全面,但是因其热量偏高,而且糯米黏度大、不易消化,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贪吃,以免影响肠胃及正常饮食,使身心受到伤害。而心血管病患者、“三高”人群、糖尿病患者、胃肠病患者都要慎食甚至禁食粽子,特别是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即使是肠胃功能健康的人,吃粽子时也不能太快或太多,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每次一至两个即可,并且要细嚼慢咽。而且粽子在未熟时不能吃,因天气炎热,最好及时吃掉,万一不行才存储在冰箱中,但最好在4天内吃完,不要吃储存过久的粽子。在吃粽子的同时,可搭配点蔬菜、水果以增加纤维素的摄取,促进肠、胃蠕动,避免因吃粽子而引起腹胀、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