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霍山县中医院官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养生保健 > 养生保健知识

中暑的中医治疗及清热解暑偏方

发布时间:2012-07-10 15:07:01 访问次数:7883 字体大小:

中暑:感受暑邪引起的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诊断原则

在炎热夏季热浪期,遇有体温过高伴有昏迷患者首先应考虑到中暑诊断,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辨证论治

(一)轻症

主证: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舌燥,口干烦渴,脉浮大而数。

治法:取督脉、手厥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

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

方义:大椎泻全身之热;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热;曲池清热要穴;内关清热泄三焦火。

(二)重症

主证:先头痛,烦渴,呼吸喘息,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脉沉而无力。

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

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

方义:神志昏迷,取水沟、百会以开窍醒神;曲泽为心包经合穴,配委中刺血以清血热;十宣放血以开窍苏厥。

穴位急救法

症状:中暑而至头晕,晕厥(包括休克,昏迷等)

常发生于平常体质弱的人,往往由于过度疲劳,站立过久,环境闷热,或因悲伤过度等因素引起暂时性脑缺血,表现有眩晕,眼花,出冷汗,恶心、欲吐,甚至突然晕倒,面色苍白等。

处理:

1.温开水(或用糖开水)一杯给病人饮下,并扶到空气清新阴凉的地方。

2.当患者出现热昏厥情况,可用一茶匙食盐混合600ml水慢慢饮下。

3.按摩太阳穴(药油更佳)

4.如晕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间上1/3)

5.舒绶胸口的不适,可加按内关穴(腕横纹上二寸)

6.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会穴(头顶部两耳尖边线之中点)涌泉穴(足底心前1/3),令病人尽快苏醒。

 

夏季清热解暑偏方

 

1.绿豆丝瓜花解暑

【方剂】绿豆60,鲜丝瓜花8朵。

【制作法】 用清水一大碗,先煮绿豆至熟,然后捞出豆,再加入丝瓜花煮沸。温服汤汁。

【功效】清热,解暑。治夏季气温酷热引起的中暑

2.红糖绿豆沙解暑祛热毒

【方剂】绿豆100,红糖25

【制作法】 将绿豆煮烂,用勺在锅中捣碎如泥,再以文火煮至无汤,加红糖调味即成。食之。

【功效】清热解毒。治小儿暑热生疮疔。夏季炎热时小儿常食用解暑清热,除烦解渴之功用。

3.海带冬瓜豆瓣汤消暑利尿

【方剂】浸发海带100,冬瓜500,去皮蚕豆瓣100,香油及盐适量。

【制作法】 将海带和蚕豆瓣一起下锅,用香油煸炒一下,然后添加500清水,加盖烧煮,待蚕豆煮熟时,在把冬瓜和盐一并放入,继续烧至冬瓜九成熟,即可停火出锅。

【功效】消暑利尿。治中暑头昏、头痛、烦渴。

4.冬瓜汁解暑热烦渴

【方剂】鲜冬瓜一个。

【制作法】 将冬瓜洗净,切成碎块,打成汁。尽量饮服。

【功效】消暑,清热,除烦。制中暑后烦躁不安、口渴、尿黄,有清热利尿之作用。

5.扁荷粥用于解暑

【方剂】白扁豆50,冰糖30,鲜荷叶1小张,大米50

【制作法】先用清水把白米洗净,浸泡。锅内加水三碗煮白扁豆,水费后下白米小火煎煮,待扁豆已黏软,放入冰糖及洗净的鲜荷叶,再煮20分钟即成。食之。

【功 效】消暑解热,和胃厚肠,止泄泻。

6.饮杨梅酒预防中暑

【方剂】鲜杨梅500,白糖80

【制作法】 将杨梅洗净,加白糖共装入瓷罐中捣烂,加盖(不密封,稍留空气),7~10天自然发酵成酒。再用纱布绞汁,即成约12度的杨梅露酒,然后倒入锅内煮沸,待冷装瓶,密封保存,时间越久越佳。夏季饮用最宜。

【功效】预防中暑。

7.姜韭蒜汁治中暑昏厥

【方剂】鲜姜、大蒜、韭菜各适量。

【制作法】洗净,姜蒜去皮,共捣烂取汁,灌服。

【功 效】解表,温中。治中暑昏厥,不省人事

                                                              方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一条: 海带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