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历史悠久,时间可以追溯到夏朝,属扬州,是皋陶后裔封地。这里群众世代繁衍,离不开中医中药的陪伴支持,按理说,中医中药文化也应该丰富,但缺乏系统记载,多散见于县、乡地方志及民间传说故事中,令人比较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 ,各级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工作,我县中医药工作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2001年,我县荣获全国农村中医中药工作先进县,2012年,我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23年3月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省级初评验收。同时我县涌现 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现已进入党二十大后新的历史阶段,举国上下欢心迎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另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可以非常肯定,未来中医药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和夏天。
霍山中医药工作下一步如何发展?向哪里走?是摆在县委、县政府及现阶段霍山中医人面前亟需思考的问题。要明确这个问题,除了要深入了解中医药本身行业特点外,更要了解霍山中医历史及现阶段中医药发展现况。
县委、县政府英明决策,决定让县委宣传部负责、县卫健委牵头、县中医院组织相关专家编写相关工作。作为编委,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光荣。经编委充分讨论,决定以经方、验方收集为抓手,为线索,来充分展示霍山中医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中医药工作概况记录多散见于县志及卫生志等文献里,内容多不够深入和全面。2013年杜兆雄老先生等编著的《揭秘双斋医学》一书中,较为详实介绍了解放初期、影响较大医家如:徐大桂、吴默如、刘忠奇等五位中医老前辈,材料非常珍贵。但是在近(同)一时期,同样具有影响较大医家如:余良甫、王受之、汪墨斋‘、徐大昭、陈家桢、余德昌、张文斯、金景发、吴润璞、储德祥、项宏德、梅玉如、苏英甫等仅予提及,未予详细记载,他们当中很多后人不再从医,查证困难,资料丢失严重。这一代中医人多在解放前成长,目前均已驾鹤多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长的一批中医医家,多已进入退休行列,如杜本生、杜兆雄、杜象森、项昌盛、王思大、黎元泰、万正淦等 ,他们当中大多数仍在热心服务群众,发挥余热。例如杜兆雄老先生精神矍铄,笔耕不辍,每月认真坚持带教工作。他们临床经验丰富,德高望众。他们的从医经历以及经方、验方是我们本次收编的重点。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高考制度恢复,学校统一式教育逐步取代传统单纯跟师学习模式,70至90年代成长的一代中医人,多遇到如何中西医结合难题,在中医临床工作中,逐渐认识到学校统一式教育与传统跟师相结合的重要性。所以,学习、学习再学习多成为他们人生的主流。这一代中医人目前多处于40岁-55岁之间,他们精力充沛,多在医疗工作岗位上担当重任,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近20-30年成长的中医人,他们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思维开阔,科研能力强。另有许多西医大夫中医知识学得也很好,不能简单根据其毕业专业名称,就能区分是中医还是西医。中、西医融合发展、传承创新已逐步成为这个时代中医人主流。继往开来,前景广阔。
鉴于上述情况,为了较能全面记录和展示霍山中医,故全书分为三大篇章,分别是至尊前辈篇、德高望众篇、中流砥柱篇。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广大读者对霍山近70年以来中医发展情况有个较为完整认识,对未来霍山中医人有所帮助和启示。
书中至尊前辈篇,较多参考和吸收了杜兆雄老先生等编著的《揭秘双斋医学》中内容,并结合大量实际走访情况予补充和完善。书中各篇、各部分医家均按其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各乡镇排序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在征稿期间,我县在外从事中医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积极投稿,与大家分享经验,原计划开设县外专版,后经编委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2024年4月8日召开),考虑到县外同志目前来稿数量不多,决定暂按其出生地放入各相关乡镇,为此我们深表歉意!
编委们经过近2年艰苦努力终于完稿,但仍有遗憾,我们熟知的名家如朱德成、王善为(子安)、金铎、金先壁等,因资料不全,未能在本书中与广大读者见面,希望将来有机会予与补充和完善。
虽然我们已广泛联系各乡镇卫生院,并在微信群充分告知,尽力走访老一辈中医先生或后人, 但因时间仓促,水平及经验有限,编审工作难免有不当、错误和遗漏之处,欢迎各位批评和指正。
霍山中医经方、验方编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