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正式“入伏” 真正的“烤”验就来了 面对“超长待机版”三伏天 你准备好了吗? 三伏天牢记“三防” 防中暑、防脱水、防寒凉 天气炎热,尤其是要防中暑、防热射病。特别是中午、下午最热的时段,要尽量减少外出。如果高温外出或工作,一定要做好防暑、防晒,比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做好防暑降温准备。 三伏天气,小孩、老人更要注意通风,不要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如发现老人和小孩出现中暑迹象,最好及时降温或送医院观察治疗。 高温、酷暑出汗多,一定要及时补水,防止脱水,但是不能靠“渴不渴”来判断是否需要喝水。当我们口渴时,身体内的水分丢失已有1%~2%,从水合状态来说这个时候人体已缺水。实际上,口渴不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当达到2%~4%时,机体在感到口渴的同时,已处于脱水状态,尿少、颜色呈现深黄色,这时工作和认知能力会有所降低。 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正好相反,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应该是“寒”。 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寒邪侵袭。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人们在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等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防暑热,避开这些误区 只有白天在户外才会中暑 错! 夏季黄昏时分,尤其是雨后,如果湿度过高,同样存在中暑风险。另外,在通风散热条件太差的室内,也可能导致中暑。 提醒:对于老人等中暑高危人群,即使在家不出门,也应做好通风散热,以免中暑。 外出长时间戴帽子 错! 炎炎夏日,长时间戴帽子会分泌大量汗水,在帽子下形成湿热的小环境,令头部温湿度升高,引发中暑。 提醒:建议不定时拿下帽子,及时擦干汗水,给头部通风散热。 大量出汗后“牛饮”补水 错! 伏天人体容易出汗,同时伴有电解质的流失。如果此时大量喝水,会导致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时可导致脑水肿昏迷。 提醒:少量多次饮水,可每隔15-20分钟补水200毫升。同时要额外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也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这些消暑“妙方”可行吗? 可缓解先兆中暑 风油精和清凉油主要成分是桉油、薄荷脑、樟脑,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如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出现头晕、头疼、胸闷等症状,这些属于先兆中暑,可以涂抹清凉油或风油精缓解症状。 2.金银花露 有效果,但不适合胃寒者 金银花是一味中药,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喝金银花水可以起到一定的清热作用。 注意:在中药中,金银花偏寒,建议胃寒的朋友要酌情饮用。 3.藿香正气水或十滴水 仅适用于阴暑中暑 中医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就是在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过久以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阴暑指的是夏天暑湿季节,由于贪凉吹空调、睡凉席、吃冷饮等造成的寒湿症状。 如果是阳暑喝藿香正气水或十滴水,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藿香正气水或十滴水更适合用于夏季因贪凉造成的阴暑情况。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分享是为了传播养生知识,不会用于营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