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它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
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萌芽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
治未病主要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主要指无病自调,重在养生强体、养生卸病;因病而防,重在有针对性的预防,包含预防接种、消除环境致病隐患和防衰老性疾病;已病防变是指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已变防渐指的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所以说,治未病的理念就是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学 “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在医学模式、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上,中医对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朱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