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其机理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从根本上调整人体阴阳,使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
冬病夏治的理论溯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其所蕴含“治未病”的思想便是后来“冬病夏治”最早的理论源流。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1.从阴阳五行论冬病夏治:阴阳学说认为在一年之中的节气变化中,冬至和夏至分别为阴气和阳气的两个极点。冬至伊始,阳气渐生,阴气渐衰;夏至开始,阴气渐旺,阳气日衰。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正如张介宾所说:“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另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木生火,火生土,火克金,金克木,通过五行相生相克达到机体的和谐。
2.从四时气候论冬病夏治:《管子•形势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其意思是说,天人相应,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可达到“冬病夏治”。
3.从病因病机论冬病夏治:《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不胜邪导致疾病发生。在夏季人体阳气当旺之际,进行补阳,可以扶助正气,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从体质论冬病夏治:个体体质有差异,有些人素体阳虚,抗御外邪的能力不足。这些患者在冬季由于寒气太过而致病,即使到了夏至阳气至盛之时也未能消退,这时若补益阳气则可有效克制体内阴寒之气。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此正是“冬病夏治”之治疗根本。
5.从治疗学论冬病夏治:中医学中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夏季三伏天冬病处于缓解期,此时人体脏腑功能相对稳定,病情亦稳定,但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皮肤腠理相对疏松,采取审因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给予助阳之品,可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向好转目标转变,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夏季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亦呈升发之势。予患者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后,可有效恢复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流通,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药物随气血输布周身,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人体阳气,调节人体相应脏腑功能,使脏腑协调,机体阴阳平衡。
目前运用比较多的就是治疗肺系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等。对寒性痛症,有一定的效果。此外也可用来治疗冻疮、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