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霍山县中医院官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护理园地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连载(一)

发布时间:2010-11-06 12:41:43 访问次数:4161 字体大小:

针 刺 疗 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的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下面介绍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签、弯盘2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1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签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签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1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2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3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禁忌针刺疗法

(4)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5)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7)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签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8)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

9、针刺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

1急救:休克、虚脱、高热惊厥时,可立即针刺人中、十宣、内关、合谷,以缓解症状。

2退热:主穴:大椎、曲池。配穴:风池、太阳、合谷、少商、十宣(可用点刺放血法)。一般可选 12个穴。

 3头痛:前额痛:印堂、太阳、合谷、列缺、头顶痛:百会、太冲、风池。偏头痛:太阳、合谷、头维、风池、外关。

4牙痛:主穴:下关、颊车、合谷。配穴:太阳、内庭、外关。

5腹痛:主穴:上腹痛(胃脘痛):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下腹痛:天枢、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绕脐痛:天枢、关元、足三里。

6腰背痛:肾俞、委中。

7镇静安神: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8调理脾胃: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天枢、中脘。

9止呕:内关、中脘、胃俞、足三里。

10癃闭:关元、气海、水道、三阴交、中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