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霍山县中医院官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医院资讯 > 医院新闻

大山的呼唤

发布时间:2023-02-03 16:35:28 编辑:马贤芳 访问次数:2940 字体大小:

      大别山脉连绵数百里,南北的气候环境截然不同,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长着1887种植物,其中不乏许多名贵中药材,说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的中药材宝库,也毫不为过。近年来,六安市强力推动西山药库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实施,对推动皖西中药资源开发和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霍山石斛、断血流、药百合、霍山、金寨赤芝等十大皖药的强劲崛起,对推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都起到了有目共睹、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三年的抗疫时期,许多中草药在防治方面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皖西大别山是我国中药材的重点产区,野生资源丰富,种、采历史悠久,加上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动植物生长。因而该地区的中药材有两个优势,一是品种繁多,分布全区境内的植物类药材达1707种,动物类药材142种,矿物类12种,其他类5种,共计1866种;而且蕴藏量大,全区总运量达19943万公斤。道地大宗药材150种,年产100万公斤以上的有断血流、野菊花、葛根、茯苓4个品种;50--100万公斤的有香附子、合欢皮等9个品种;20—50万公斤的有山楂、苍术、茵陈等多个品种。其中,较为名贵的有茯苓、断血流等10数个品种;天麻、霍山石斛、杜仲等20个品种为珍稀品种。断血流在全国独一无二,霍山石斛是斛中珍品,人工栽培已获成功,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值达40亿元,与舒半夏一道上了《中华药典》。

      皖西及域外地区,自古至今已经涌现出许多中医方家,尤其是晚清民国之后,可谓是名医辈出。金寨有能够“起死回生”的李三畏、御医鲍尊源;霍邱有寿安名医徐富生、李阔斋父子;舒城在民国时期有中医师200余人,其中以“四大名医”宋仁甫、沈信古、朱文甫和汪道南最为有名;六安城区更有李陈章、杨万里、俞士杰、夏晓轩、冯蓝生、范祥斋、郭玉玺等。此外还有原六安市辖的寿县中医界,有名的中医大家有陶枕秋、金金山、石昆甫、张永安、张琼林、张善堂父子等。“巍巍大别山,主峰在霍山。”我是霍山人,也曾学过两年医,与霍山中医界朋友接触颇多,他们在说起霍山中医界的名医时,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中医大家徐大桂医术最为精湛,内外兼修,妇科儿科皆精,治疗温病更有其看家本领;杜起鹤善治肝脾疾患,崇尚攻下;李钦肇精于眼科、程朗轩善治痰饮梅毒、程绍虞擅医伤寒骨伤;另外,霍山著名的中医师还有徐大昭、陈家桢、余德昌、储德祥、汪墨斋、朱厚永、吴墨如、刘钟奇、刘光国、杜本生、万光煜、王光清、刘大赋、杜兆雄、汪中正等。当然上面陈述只是对历史上的皖西很有成就的名中医们作了个粗略统计,实属挂一漏万,起个象征性列举作用而已。

      在皖西近一百多年的中医发展史上,许多中医名医都有着自己的中医理论创作著述。仅霍山一县中医药著作就颇为壮观:正式出版的有徐大桂著的《脉症慧解》、《医法直指》、《药石刍言》、《经验方歌诀》、《肝病论》、《伤寒论类要注疏》等六部;此外还有郭启人著《新编医学五种》一部、杜兆雄著《中药材》《揭秘双斋医学》《名人与霍山中医药》等三部。还有一众自行刻印本也丰富了霍山中医药理论:李钦肇《医家诀要》一部、徐大桂脱稿未梓《读徐回溪医书笔记》《删节叶案方症释义》《钝斋医案》《钝斋医话丛编》四部;余德昌《伤寒金匮辩解》《温病临证辩解》《传染病中西医结合三字经》三部;杜起鹤《针药歌诀》、刘元介《临床医案》、王子安《痘科百问》、项寿亭《喉科密锁》等各一部;杜兆雄《钝斋医案医话拾遗》《霍山传统医药——从皋陶医学到双斋医学 安徽中医药学的第三面旗帜》《霍山中医之极—中国传统医学的典型样本与独特景观》等三部。整个皖西地区中医著述肯定就更为丰厚,不计其数,无疑就是一座存量极为可观的中医药理论宝库。

      请允许我宕开一笔大致介绍一下皋陶其人以及文化意义吧,这样才会便于下文的阐释。皋陶为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相传架构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五刑、五教),采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平公正;强调"法治"与"德政"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天下大治,形成了"皋陶文化",成为后世儒家和法家思想产生的重要精神渊薮之一。于公元前2113年,帝禹二年去世,时年106岁,葬于六(lu)地,大禹念及功德,封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省六安市)。皋陶作为六安的文化始祖,对历史的贡献是多样的,但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五刑,使混乱无序的初民社会有“法”可依;再者就是营建了生存繁衍之地的古“六”地,客观上为后来皖西地区的文化文明,当然包括皖西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支撑。因而,把皖西大地中医药学方面的林林总总用“皋陶医学”来命名,由首倡者杜兆雄医师提出来之后,很快成为皖西医学界学者、专家和广大中医医师们的一个共识。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句话既阐释了二者的实质内涵:物产的精华就是天上的宝贝;人间的俊杰,是大地的灵气所钟;同时又指明了二者之间的依赖的关系。在中医理论和中医医疗实践方面颇有成就的皖西名医杜兆雄先生,把这个成语拿来形容中医中药的关系,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要把西山药库更好地做大做强,就必须发挥皖西中医医学的雄厚学术优势,医药互补,强强联手,方能发挥出中医中药的应有的功效的道理。也即是说,我们不仅要打造好西山药库这一为人民治病养生致富的武器库,还要有效推出“皋陶医学”这支善用西山药库十八般武艺的广大中医医务工作者。唯有这样,方能使皖西中医医学鼎足于全省,亮相全国医学界,甚至走向世界医学顶峰。

      杜兆雄,1956年出生在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下的太平畈。在读完初中后,学校领导和老师主张他当民办教师,而祖父要他学医,这使他很是纠结一阵子。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小小年纪的杜兆雄,选择了遵祖命当了中医学徒,次年又被推荐上了大学,因数理化0分,作文得高分,被调整到中医专业,因成绩和文笔都好还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教材《经络学》的编写,无形之中提前六年,受到了编写医书的专业培训和练习,以致1983年当他送首批整理的徐大桂书稿清样到省厅和出版社审查时,有关专家和编揖非常诧异他一个毕业才几年的医科生,竟能如此娴熟地掌握了编书业务,连一点弯路都未走过。而这样医文双修让杜兆雄相得益彰地进入到文学与医学的良性循环之中,并终身受益。让他在中医医疗和研究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霍山乃至皖西大地代表性医家之一,成为“钝斋医学传承人”、“一纸斋医学”奠基人、“双斋医学”集大成者。尤其是他始创的“奇效肿痛外敷止痛散”,对肿瘤剧痛有着超过吗啡、杜冷丁的功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氏中医肿瘤系列疗法,享誉医学界。

      我与杜先生的相识是在2013年吧,是我加入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之后。他鹤发童颜,据说杜先生四十岁时就满头的银发了,绝不染发,显得温文尔雅,甚至有些“仙风道骨”的洒脱。由于他在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上享有的崇高威望,担任了西山文化研究会的首任会长。杜先生医者仁心,对中医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对病痛患者有着深度同情和负责精神。现在,杜先生虽然接近古稀之年,可应患者要求,他每个月都要颠沛奔波,飞机、动车、汽车连轴转,不远千里到各地巡诊:北京、合肥、霍山、太平畈设有固定巡诊点。我曾在霍山中医院、霍山徽衡老年公寓、太平畈王家店淮源农庄多次看他为患者看过病,每次看诊的病人多达四五十位之多,他都一丝不苟地给每位病人看诊,或开出处方,或给出医疗方案,让患者满意而归。正是杜兆雄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一线医疗实践和对中医理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才使他对怎样提升皖西中医医疗现状和水准有了一种较为清醒的认识。早在近三十年前,杜兆雄先生就率先发出在皖西地区建立皋陶医学的倡议,期盼在全省形成“南新安、北华佗、西皋陶”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个倡议,很快就得到了六安市、省厅领导、专家和中医药各界同仁的重视和响应,也引起了国家卫生部门相关领导的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人们也许要问,提出这样一种三足鼎立理论,对皖西中医药事业有什么好处呢?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意思是说人长得再漂亮,没有好的穿戴打扮,就不会帅气漂亮;马匹长得再雄壮彪悍,若没有好的鞍辔就不会显得威武雄壮,更不会发挥出骑兵勇猛的攻守效用。安徽中医事业历史悠久,素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称,历代医家辈出,著述浩繁,见于史传的名医就有1400多人,尤以汉末华佗和鼎盛于明清时期的新安医学最负盛名。从这段介绍中可以看出,在安徽中医医学界取得相当成就的皖北和皖南中医药界,它们的锦衣和鞍辔分别是“北华佗”和“南新安”。表面看来这只是个“称号”而已,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个“称号”,不仅有着精神层面的鼓舞激励作用,还可期待一定医疗行政政策的倾斜支持,促进皖西中医药界能够内生动力,外借助力,对皖西医学有着实实在在的推进作用。大家完全可以想见,“西皋陶”这个称号立起来之后,就会成为皖西中医药界的一面大旗、一根标杆。有了旗帜方能更好地前进,有了标尺才能高效地攀升,有了机制才能更有力地保障。若如此,或许要不了多久,皖西中医药事业可能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安徽中医药就有可能真正形成“北华佗、南新安、西皋陶”“三足鼎立”、百舸竞发的喜人局面,这不仅对大别山皖西地区人民的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对安徽、对整个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

      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前不久,安徽省卫健委副主任兼中医药管理局长董明培同志在霍山调研座谈时也指出,“西山药库资源独特,是最好且可永续利用的金山银山。”而要使金山银山永续利用,必须由中医药学加持,中西医紧密结合,两条腿走路,步子才会更稳更快。

      大别山皖西地区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地。因而,从经济、文化、思想、历史渊源等不同角度,考察探索皋陶医药文化、研究皋陶医学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意义,并通过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医学专家和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让“西皋陶”真正成为安徽中医药界“三足鼎立”中能确保平衡的一足,就成了一种历史和时代的要求,更是大别山皖西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热切期盼和深情的呼唤。

( 注:杜兆雄医师女儿——合肥包河区万年埠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杜江主治中医师,霍山县中医院部分医护人员为本文写作提供不少资料和事例,在此一并致谢。 )

来源:人民日报    文/汪德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