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霍山县中医院官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养生保健 > 养生保健知识

浅 谈 酒 与 中 医 养 生

发布时间:2013-02-08 10:28:22 访问次数:5026 字体大小:

酒,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泱泱历史。每逢亲朋好友聚会,酒总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助兴上品,更不用说一年一度的春节了。然而对于饮酒,大家的态度却莫衷一是,有人说喝酒伤身,有人说喝酒养生,可是到底喝酒有没有危害?怎样喝酒才对身体有利呢?让我们不妨从传统的祖国医学中寻找答案吧!看看中医对于酒和养生是怎么看的。

中医跟酒的关系特别密切,追朔起来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就有“医源于酒”之说。“医”字繁体字写作“醫”,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而且酒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品之一。中医用酒治病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有过这样的句子:“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酒这种发酵的制品,就是最早的中药。

在中药里,用到酒的方子很多。比如著名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炙甘草汤,在这个方子里,就要将包括炙甘草在内的九味中药,放在清酒和水里面煎煮,它是主治心悸动、脉结代的名方。在《金匮要略》里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方子,叫栝楼薤白白酒汤,它的组成就是栝楼、薤白、白酒,三味同煮,分温而服,现代医学证明它的作用主要是扩张血管、抗缺氧、抑制心率不齐,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等。

酒分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酒又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还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酒可谓当之无愧的“诸药之长”。

我们说过了酒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传承,下面我们来看看饮酒的注意事项:

1、饮量适度: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古今关于饮酒利弊之所以有较多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即在于饮量的多少。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有诗曰:“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这里的“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则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也起不到养生的作用。

2、饮酒时间:一般认为,酒不可夜饮。《本草纲目》有载: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见,之所以戒夜饮,主要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此外,在关于饮酒的节令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些人从季节温度高低而论,认为冬季严寒,宜于饮酒,以温阳散寒。

3、饮酒温度: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冷饮,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温饮。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其热更甚,易于损胃。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过热之害。清人徐文弼则提倡温饮,他说酒“最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比较折中的观点是酒虽可温饮,但不要热饮。至于冷饮温饮何者适宜,这可随个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4、辨证选酒:根据中医理论,饮酒养生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瘀滞者。这里是就单纯的酒而言,不是指药酒。药酒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药酒养生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5、坚持饮用:任何养身方法的实践都要持之以恒,久之乃可受益,饮酒养生亦然。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唐代大医学家药王孙思邈说:“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当然,孙思邈可能不是指长年累月、坚持终生地饮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时间里要持之以恒。

最后,推荐一个解酒的小偏方,那就是食用大枣,或者用大枣熬汤服用,喝下去以后很快就能达到解酒的目的。因为,大枣从中医药的药性上看是性甘,温。归脾、胃经。现代医学更是证明有修复肝脏受损细胞的作用,它有促进肝脏细胞活跃的成分。在《水浒传》的智取生辰纲里,里面的人物就是拿大把的红枣来下酒。这是宋代的习惯,酒和枣的关系是非常奇妙的,喜欢喝酒的人不妨一试。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小文章做到喝酒不伤身,喝酒能养生。

                                                                                                                  

                                                                                                            20132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